2024年10月26日上午,第一届全国音乐教育实证研究学术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支持,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承办。
会议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同时,这也是在中国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校庆之际,为推进音乐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等独立设置音乐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近三十多所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和艺术院校,以及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多所中小学的音乐教研员和教师等,共计五百多名与会人员齐聚一堂。
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吴志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辞。他首先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吴志武副院长指出,2024年正值中国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自1964年建校以来,中国音乐学院始终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的初心使命,一代代国音人栉风沐雨、不懈奋斗,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推动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研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吴志武副院长强调,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我们需要依靠科学的探索和实证的研究来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他提到,实证研究作为一种基于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为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工具,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的设计效果以及教育政策的实施影响。他进一步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教育的本质,揭示音乐学习的内在机制,从而为音乐教育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最后,吴志武副院长寄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通过会议共同探索音乐教育的新方向、新策略,深化音乐教育实证研究,共同为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贡献新智慧。
随后,大会进入第二项议程,专家致辞环节。
首先,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教授、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主席、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前任主席梁宝华教授发表了致辞。他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对音乐教育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梁宝华教授认为,实证研究在提升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改进、增强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推动音乐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多个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指出,通过系统数据支持的实证研究,人们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测试与验证,从而发现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实证研究还能够对现行教育政策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为教育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依据。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分会理事长,中国音协高校音乐联盟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蔡梦教授代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对本次会议顺利召开表达了热烈祝贺。她强调,音乐教育应当高度重视音乐与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并指出,在“中国音协”与“中国教育学会”这两个重要平台的共同助力下,我们应当依托高精尖的艺术成果,推动基础音乐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蔡梦教授进一步指出,音乐教育领域广泛覆盖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在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应当将音乐专业支撑与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相互融合。实证研究方法,为实现这样的音乐教育研究提供了一条至关重要的途径。
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前任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尹爱青教授对本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尹爱青教授指出,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音乐教育实证研究从萌芽阶段迈向了独立的研究体系,充分展现了我国音乐教育实证研究的显著进步。她以美育评价研究为例,分享了自己在音乐教育领域对于实证研究的深刻思考。尹爱青教授强调,我们需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实证研究?需要什么样的实证研究?以及这些研究与音乐教育目的和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实证研究应当在理论的指导下,紧密围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核心,精心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确保音乐教育能够真正实现以美育人的根本目的。
人民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杜永寿为大会发来贺信。他认为,实证研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经历200年发展历史的一种研究范式,它强调研究者依据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力求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是一种基于经验形成理论认知,从而达到体系化建构的科学研究方法。他表示,将实证研究应用到音乐教育领域是“功在千秋”的做法。当前,唯有通过潜心研究、深度思考,得出客观结论,并形成注重科学的思想观念,才能展现出音乐教育研究的价值。
中国文联艺术中心副主任、《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张萌,强调了音乐教育在促进个体成长及社会文化进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指出,“实证研究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是一个既具有前瞻性又极具实践意义的课题。他认为,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科学且严谨的研究手段,能够有效揭示音乐教育的内在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指导,从而助力音乐教育实现更为稳健且长远的发展。同时,张萌副主任期望《人民音乐》杂志能成为思想碰撞与交流的平台,为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携手各界共同推动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次会议是音乐教育领域首次聚焦于音乐教育实证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院长郭彪教授担任了会议开幕式的主持人,并简要概述了教育学院近年来在音乐教育学术研究及学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郭院长提到,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教育学院持续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2020年,教育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首个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批并正式成立,随后在2021年,该专业被评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2022年至2024年,音乐教育专业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连续三年位居榜首。在学院的发展历程中,深刻认识到实证研究对于促进音乐教育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因此,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特此组织并举办了此次研讨会,旨在汇聚各方智慧,邀请学者们就中国音乐教育实证研究的现状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宝贵意见,携手共促音乐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专家致辞环节结束后,会议进入第三项议程——参会专家的主题发言。此项议程由尹爱青教授主持。
首位发言的专家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谢嘉幸。他发表了题为《“故事转向”——实证视域下的音乐口述史研究动态》的演讲,强调口述史访谈是音乐教育实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它可使研究者更为深入理解实践行为与个体经历。他认为口述史研究能够深刻揭示教育场景下个体行为的动机及生存状态,主张通过“故事转向”来完善叙事研究。谢嘉幸教授通过“故事模型理论”进一步阐述音乐教育口述访谈中故事建构所应遵循的覆盖性、一致性、唯一性和匹配性原则。最后,他强调口述史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深入理解受访者在教育事件中的场域位置、角色意识及其价值观,进而揭示个体行动背后的深层动机、价值,这些目标将对教育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京师特聘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健生,以《发现、检验、改进:教育研究中实证研究的基本价值》为题发表演讲。他以“何为教育研究”作为讨论的起点,指出科学研究大多建立在观察的方法基础之上。马健生教授认为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通过构造不同途径来回答不同类型的问题。他进一步阐述,实证教育研究应以观察为核心手段,以事实为依据,展现出可重复性、可积累性、理论的可证伪性以及科学知识的确定性等特质。他强调,实证教育研究的基本价值在于发现、检验及改进三个方面,并呼吁音乐教育研究者应高度重视实证研究,视其为当前音乐教育研究最为关键的方法之一。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小学艺术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沛的发言聚焦于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科学、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以及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他引用近年来国际同行出版的音乐教育研究著作,详细阐述了音乐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建设的国际发展趋势。刘沛教授提出,音乐教育研究应当从问题出发,遵循规范、着手于过程、体现于成果,强调研究过程先于论文写作,倡导加强“研究方法”课程的建设。他认为,音乐教育研究应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郑茂平,以其研究课题《中国音乐生活观的元意义解构与教育建构——一种比较实证视角》为内容进行发言。郑茂平教授在此课题中对中国音乐“生活观”的元意义进行了分析,并从教育的层面对“元意义”的内涵提出新的见解。从“礼乐”的角度,他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感知、思维、创编、技能和表现这五个研究维度,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一步验证了这些维度的有效性。该研究结果显示,大众对中国音乐的认知度相当高,并且在感知、创编、思维这三个维度上展现出了高度的群体稳定性。此项研究首次从实证的角度对中国音乐“生活观”的元意义进行了解读,为构建中国音乐文化传播体系以及优化音乐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林小英,以《音乐教育中的质性研究:发展、特征与理论》为题展开了她的发言。她指出,在过去的20年里,音乐教育质性研究已经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成为了一种值得信赖的研究方法,且拥有了专题会议、专门期刊以及研究场所。她强调,质性研究强调深度参与,对基本假设和研究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研究者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接纳不同的观点,并在研究中高度重视观察、记录、分析与描写技巧。此外,林小英教授认为,敏感性和灵活性是音乐教育质性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关键特质,他们需要在研究中对新情境保持敏锐的反应,而不仅仅依赖于已有的研究成果。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小诺围绕《音乐教育为何要开展实证研究》这一重要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她从实证研究的观念、概念、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结合经典案例剖析了其对社会变革、教育观念和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她还专注于新时代音乐教育学科所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与新任务,试图论证实证研究在推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哈尔滨音乐学院教务处处长兼艺术学系主任宋蓓教授,发表了题为《音乐何须懂?——音乐知识对欣赏者音乐喜好程度的影响》的演讲。她深入探讨了音乐知识如何作用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喜爱程度的影响。通过视频音乐教学实验,她发现了针对特定音乐专门知识与宽泛的一般音乐知识对人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会产生不同影响。研究还进一步发现了音乐知识与欣赏者生理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能够引发欣赏者在皮肤电和心率等方面的生理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会对音乐欣赏者对音乐喜爱的程度产生显著影响。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曹周天,其发言题目为《实证方法的在场与艺术表达的在理》。他认为,“实证方法”的引入为音乐教育研究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范式。实证研究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使得研究过程更为科学严谨。在发言中,曹周天还提出了教育领域“五位一体”的构想,他希望这个构想可以重构学校艺术教育的新格局,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会议在专家主题发言结束后,进入了第四个版块——专家主题演讲。本版块特邀梁宝华教授作为演讲嘉宾,其演讲主题为《博士论文研究设计》,由蔡梦教授担任主持人。
首先,梁宝华教授从研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着重强调了学生对选题兴趣和热爱的核心作用。他指出,这一要素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博士学习期间能否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更是决定其未来能否在研究领域深入探索的关键所在。在探讨研究方法时,梁教授深入剖析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独特之处,并详细列举了混合方法中四种常见的设计类型。此外,梁宝华教授还提到,导师应细致审阅学生的研究计划,详细记录博士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时间表等关键信息,从而为学生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案。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点,梁宝华教授以《香港中学音乐创作教学——现况与教师发展》这一课题为例,分享了自己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研究时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在学生的博士论文研究中,他带领学生开发了一款粤剧身段动作游戏软件,巧妙地将电脑设计技术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充分展现了研究的规范性、严谨性和持续性。最后,梁宝华教授着重指出,导师在引领博士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当将重心置于学生的研究设计上,灵活且恰当地融合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并持续关注学生能否按时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在指导的每一个环节,导师需展现出高度的责任心,与学生保持紧密的沟通与协作,力求在指导的每一步都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至此,第一届全国音乐教育实证研究学术会议开幕式圆满结束。本次会议还将于26日下午、27日上午举行分论坛会议,与会学者将围绕相关理论和实践学术问题开展深入的研讨。
报道来源:教育学院办公室
撰稿:白怡帆(预备党员,2024级研究生组织委员兼生活委员、冯馨增(党员,研究生会干事)、雷东霞(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排版:刘心怡(教育学院2021级本科生、预备党员)
编校:雷东霞(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审核:刘恩娜(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郭彪(教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