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首届全国合唱与指挥课程学术研讨会暨教学实践与经验交流会”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2014-12-31

2014年12月13日,“首届全国合唱与指挥课程学术研讨会暨教学实践与经验交流会”在北京京民大厦举办,此次会议是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承办,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师范大学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协办的一次学术盛会。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仁欢聚一堂,交流、研究和探讨合唱与指挥课程的经验、做法和问题。此次会议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傅利民教授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院长孙建滨教授、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吴灵芬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系主任余峰教授致辞,来自全国教学一线的近二十所高校,四十多位合唱指挥专家参与了此次研讨。

会议主要内容有:

一、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合唱教学

本次会议与会专家们大多是从实践角度,探讨与探索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合唱指挥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灵活的职业,需要与不同年龄、不同层面、不同水准的团体相磨合,从而能够应对复杂局面,“抓住”声音的走向。专家们通过各院校经验交流,从使用教材、乐团编制、授课技巧、风格训练、曲目选择等多个维度,发掘、采纳适合自身团体发展的要素,为今后合唱团体的发展与合唱教学的稳固奠定基础。

华南师范大学苏严惠发表《立足经典,实践创新,关注教育,朋辈同行》的主题演讲,她采用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精彩的演出视频,来探寻声音和织体动作的自然结合的问题,并指出:由于目前现代声乐作品的唱法和和声等方面与传统作品有不同之处,因此在处理现代声乐作品的合唱时应该十分慎重。目前女声合唱的规模较为庞大,如何在日后的教学中,继续完善立体的混声合唱是需要继续探索的道路,提出了“三种教育”,即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和朋辈教育的思路。

山西师范大学芝达林发表题为《关于山西民歌合唱作品演唱训练若干问题的思考》的演讲,从声音的基本概念与音色的审美取向;不同音色的处理;对山西民歌中演唱规律的处理几个方面进行发言,尤其针对山西民歌的特点,提出在演唱中对不同地域的语言特征规律要进行了解,对方言中特殊发音需要取舍。

广西艺术学院陈玉丹发表题为《合唱在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的演讲,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合唱教育的情况,剖析了合唱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意义,并且通过学生实践,强调合唱曲目要选择童趣、健康、阳光、向上。在广西中小学合唱比赛的曲目中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彰显了民族特色,有利于民歌的传承。同时,也发现了中小学合唱存在的问题,尤其提出了少数民族学生地方语音,对普通话产生一定的干扰,是目前很多广西中小学合唱团遇到的重大困难。

二、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合唱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针对各院校合唱课程的开展情况,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当地合唱教育的现状,分享了成功的教学案例,同时也对未来的办学理念提出诸多设想。

山东师范大学张力发表《高等师范合唱教与学的思考——谈山东师范大学合唱教学及山东中小学合唱实践活动》,介绍了山师大合唱教学的现状,从教学大纲、生源情况、教学环境、使用教材等方面入手,对山东中小学合唱情况和实践经验进行论述,提出要重实践轻理论、开设合唱专业、注重学生的音感训练、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存的理念。

湖南师范大学周跃峰、汤平波发表《从“人本位”出发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演讲,从课程本位理论、课程目标理论、课程管理理论、课程实施理论、课程变量理论几个方面,提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自身的水平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要有学术责任心,在授课中要注重语言艺术和幽默感,并且制定课堂规章制度要以身作则,来启发学生思维,推动换位思考,觉醒主题意识,激励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操作。

中国音乐学院音教系陈克发表《开启梦想的地方——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合唱与指挥学科》的主题演讲,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设立与合唱课、合唱课的发展、合唱与指挥学科的建立三个方面对音教系合唱课程设置和目前音教系的教学与演出情况进行论述。并对音乐教育系合唱教学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其中展示的各位专家共同学路与比赛历程的照片,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强烈共鸣。

汉江大学陈志勇作《汉江大学音乐学院合唱与指挥系教学情况汇报》的专题演讲,他首先对汉江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情况进行概述,对目前的招生情况、专业设置、办学条件等方面做简要介绍。由于建系较晚,因此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在目前已开设专业方向指挥方向、合唱声乐指导方向、指挥艺术指导方向的基础上,探讨合唱写作方向的培养目标。

三、合唱与指挥的教学理念、教育观问题

湖南科技大学王育林发表《当下高师合唱教育现状与教育塑造》的专题演讲,认为我国高校合唱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我国高师合唱教育现状是在学科交叉的氛围下开展的,在信息多元化的当下,合唱审美观念与思路的更新、高师合唱教育不断更新理念、引进国外师资都是当下刻不容缓的,在教学中应当让艺术审美回归以学生为中心,大学合唱教育也需要有系统的评价体系。二是合唱艺术中的教育塑造,合唱教育审美的普及,让和谐更为具体,在训练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排练成为自发性的行为,而并非通过学校严苛的“警告”来约束学生。三是合唱教育能够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进取心和乐观精神,因此,合唱审美也是一种宗教性的终极关怀。

广东省外语外贸大学张彬认为:目前大部分的教材实用性不强,因此在没有既定的教材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需要排练的曲目。在教学中提倡从西方早期的声乐作品入手,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开始训练,在第二学期进入巴洛克时期的作品,随后才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以及中国作品,从而循序渐进地规范学生的声音概念,从合唱文化、合唱思维上建立学生的思维体系,在训练中学生的读谱能力、语言能力方面也需重点培养。

在此次会议中,涌现了诸多智慧,各专家都针对各地区不同的发展特色,共同分享经验,大家平等交流,愉快融洽。现代解构主义已经消解了“专家”、“权威”等概念,本次会议不存在“中央”与“地方”、“专业”与“非专业”的称谓,大家在教学经验中迸发出“对症下药”的智慧,是本次会议最大的亮点。同时,本次会议也通过很多合唱指挥教师学路历程之不易,从而总结了指挥这一职业,必须由多层面的知识建构来成就,指挥才是统筹一切的“大拿”,因此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必须要合理,这就需要持续补充学习和经验积累。会议中很多专家也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以人为合力的团体,以人为中心的统领,和以人为主的音色处理中,更需要拿“人”做文章,从而探寻声音之本真,音色之走心,具人性化的合唱团体。

本次会议是一次合唱与指挥交流的盛会,大会在理论辨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践交流的环节,来自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学生合唱团、山东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山西师范大学烛光合唱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合唱团共同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并邀请了中国音乐学院吴灵芬教授、娅伦·格日勒教授为四只合唱团进行“调教”,同时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办了精彩的《四方同韵——合唱与指挥教学交流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