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中国音乐教学法研讨会第二场专家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3-06-07

2023年6月7日下午,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中国音乐教学法研讨会第二场专家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东会议厅顺利举办。第二场专家论坛邀请了来自独立设置音乐院校、艺术院校以及各地师范院校的院长、音乐教育系主任从不同视角来研讨对于中国音乐教学法的理解。本场论坛会议由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谢嘉幸主持。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唐哲教授以《数字化转型助力中国音乐教学法的机遇、探索和展望》为题,叙述了教育数字化对培育音乐教育教学新形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意义。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并已成为普遍共识,这也为教育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为了满足中国式现代化音乐教育的需求,亟待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国音乐教学法。并分享了上海音乐学院在“教育数字化”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以期借助数字化转型的东风,助力构建中国音乐教学法,通过中国音乐教育传达中国音韵,讲好中国故事。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院长张征教授重申了美育在育人功能上的全面意义。他认为在素质教育时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应从“核心素养”导向转向至“素质型”导向,搭建起以“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和基本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模式。他认为,在中国已与全球一道步入素质教育时代,和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在教学中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立“普通学校学生音乐素养”,建立起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和基本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模式。此外,张征教授认为素质型音乐教育应与人民群众和社会的音乐实践紧密联系,在充分发挥音乐为大众音乐实践服务的立场下,确立学校音乐美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院长辛笛教授发言题目为《辛笛应用钢琴教学法》。他从中国音乐教育改革中的“大教育、大美育、新师范、新理念、新思路”等视角出发,围绕音乐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反思了国内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与中小学实际需求存在的脱节现象。从大众音乐审美、音乐兴趣、音乐鉴赏等方面,结合星海音乐学院教学改革得出的“教育改革体制先行,课程改革教材先行“经验,并介绍了“辛笛应用钢琴教学法” 的“八先八后”教育理念、四个“学习阶段、十三个教学模块教材编写思路及市场推广情况。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志昕教授以《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人才实践与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探究——兼及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综合性人才培养之审思》为题,阐述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国家实施美育的推动者,肩负着培养未来优秀音乐师资的重任,并详细介绍了川音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上新的改革和探索。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章艺悦副教授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向大家介绍课题《心理学在音乐教学法中的应用》。她谈到,自上世纪80年代世界著名音乐教学体系引进中国以来,国内的音乐教育者们就始终关注、思考着国外教学法本土化的问题。戈登音乐学习理论于2007年由其创始人埃德温·戈登博士亲自介绍到中国,此后学术界对该体系的关注和了解多以理论研究为主。事实上,音乐学习理论有着一套严谨、有序的教学实践体系,该体系以“听想”教学著称,强调音乐的学习顺序,被视为心理学在音乐教学法中应用的典范。章艺悦副教授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展示了戈登音乐学习理论,并探讨该教学法在我国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路径和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张薇副教授发言题目为《美育新时代下一流音乐教育课程建设与思考》,她认为,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解决中国音乐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如何定位一流、追求卓越育人的培养目标,培养教育家型的优秀音乐教师是亟待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应结合教育专业发展的实际,服务国家人才战略,强化音乐的育人功能,育人要着力回归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教育三要素融合。并通过一体化的设计,育人机制协同化,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来实现“守正创新”的卓越育人新模式。从而全面提升音乐人才培养的质量,开拓教育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中国音乐学院外聘教师曹利以《职前教师教育中音乐教学法的在地化探究》为题,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学法是一门基于理论、实践先行的课程,是为了培养职前教师而设立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了解教学法层面的学校音乐课程设计与实施,为日后教育实习、应聘以及进入职场做好准备。面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教育使命,音乐教学法的在地化研究更显重要。基于本科生教学法课上的一个在地化个案,从课程设计、课堂实施到基本完善的过程,探究了职前教师教育中音乐教学法在地化的实施原则、引导依据等内容,为音乐教学法在地化研究提供参考。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尚永娜的发言题目为《中国当代音乐教学法的省思与实践的省思》,她认为世界各种著名音乐教育体系,无一例外都根植于本土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基于各音乐教学法体系创始人的知识结构与生活经验。采用何种音乐教学法,会受到教学内容及其所根植的历史与人文环境、民族审美习惯以及身体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的影响,并对“中国音乐教学法”这一概念进行了初步剖析,梳理了音乐教学法的分类方式,总结了音乐教学法的共性特征。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谢呈以《达尔克罗兹方法--体态律动,源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学术史研究》为题,结合上世纪初欧洲经历了的“生活改良运动”(Lebensreform),解读了达尔克罗兹方法--体态律动的内涵要点,解析了“达尔克罗兹方法-体态律动的哲学背景源于中国传统道家哲学”这一观点,并重点梳理了上世纪初欧洲现代艺术历史发展背景与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的历史渊源。他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身哲学以及具身认知的出现,使得原本以东方哲学为指导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逐渐亲近具身理论。西方学界逐渐忘却道家哲学对其缘起的历史真相,也进一步的影响着我国对于达尔克罗兹方法的理解。

专家们从教育数字化、中国当代音乐教学法的探究、音乐教育中美育实践研究、音乐课程建设、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阐述自己对中国音乐教学法建设的理解与思考,为当下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实践与理论双重视角,也为中国音乐教学法的实施路径提出现实的建设性意见。

“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中国音乐教学法研讨会”第三场专家论坛将于6月8日下午14:00在北京会议中心东会议厅举行,由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陈钢主持。第三场论坛将从高校不同专业教师视角,围绕“中国音乐教学法”分享自己经验与见解。


撰稿:钱安妮(主撰稿人)、卓拉吉雅、陈晓旭

审核:徐帆、罗婕菁

责任编辑:雷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