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举办专家论坛
发布时间:2021-05-19

5月15日下午,“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东会议厅举办了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第一单元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音乐学院副校长黄虎教授主持;第二单元由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院长郭彪教授主持。

592a9f79f1ba46b18c81617720a31004.jpg

在第一单元,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唐哲教授以《新时代美育背景下音乐教育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展望》为题,对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考——音乐教育专业要如何建设才能匹配新时代?现有的基础和办学模式能否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如何以新的视角来思考专业建设与学科高度的问题?如何以新的思维打破传统学科专业体系限制来响应新兴学科的强劲需求?唐哲教授认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人才应具有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要将高质量和高标准作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将教育评价指向学生专业素养、学习力、研究力、职业核心竞争力等终身教育能力的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蔡梦向大家介绍其主持的教育部美育课题《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她谈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美育工作在其中尤为重要。我国各级各类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为中小学校基础教育或社会美育教育培养素养全面、能力综合的师资,关注美育实践。该课题以首都师范大学为基地,围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这一课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研究目的在于助力我国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促进音乐教育专业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全社会青少年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而服务。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徐元勇教授发言题目为《“音乐教育”与“音乐师范教育”专业界域之学理阐释》。他认为音乐专业院校与师范类、综合类院校在师资力量和培养方案等方面不尽相同,因而培养任务也应有所不同。每类院校应针对不同教育条件与环境明确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他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国外教育为例,着重强调了“师范”的重要性,并呼吁各校对明确“音乐教育”与“音乐师范教育”专业界域进行更深入的梳理和思考。

北京景山学校党总支书记张斌平以《弘扬乐教传统,提升音乐育“美”的思考》为题,阐述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发展高质量教育的意义、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专业性与大众性、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他认为,教育的方向与国运兴衰息息相关,如解决温饱型社会与小康型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不同决定着学生成长需求的不同,而教育发展也应从大众化人才培养阶段过渡到个性化人才培养阶段。基础音乐教育应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国古代乐教传统。音乐教师在工作中应处理好专业教育与常规音乐教学的关系,发展学生艺术社团,加强学生常规教学。

在第二单元,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王本陆以《教师教育课程育人的思考》为题发言。他以课程育人思考为重点,提出课程育人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共同面对的热点问题。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基本蓝图,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资源;育人是课程建设的价值归宿。他认为课程育人包括目标定位、体系优化、资源保障、实施过程、评价反馈五方面。育人目标需辩证把握成人与成才、学术与师范等矛盾关系;课程体系需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双管齐下;课程资源需提升育人价值;课程实施需加强教学改进探索,全面建构学生主体活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林小英发言题目为《音乐教育作为国家资产:从科学主义重返功能主义》。她认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学校应通过唱歌和演奏乐器将不同差异背景的师生团结在一起,成为“包含多样性的整体”。教育通过音乐这种特殊而又普遍的工具,从一开始就可以将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相似性固定在孩子身上,从而使这种同质性得以延续和强化。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国家资产要有助于实现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她建议,换个角度审视音乐教育独特的本体论价值,从之前强调用科学测量的工具区分音乐等级和能力差异的技术取向重返其“社会熔炉”的功能取向。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以《如何交叉?新文科背景下音乐教育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为题,认为新文科概念内涵的探讨应关注“四新”背景——新技术、新需求、新范式、新国情。新技术背景下应发展音乐慕课建设、建立在线联盟、实现平台共享;新需求背景下应培养双专多能、具备核心素养、具备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懂美育的人才;新范式背景下是音乐教育的多学科交叉,需要明确问题导向、知识整合以及人员合作;新国情背景下要认清国家文化战略,了解学科历史,明确学科定位,聚焦话语体系。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余丹红发言题目为《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建设——二十年后的再回首》。她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阐述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发展历程从二十年前定位为“面向教育的音乐教育学科”到今日音乐教育学科觉醒与自我认定。她认为,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也应随之与时俱进。中国本土音乐教育学科体系的新使命是实现差异性办学与个性化,打造学科同业联盟,推进国内各地区互助并进,与国际化接轨。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沛发言题目为《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有待加强的学习维度》。他认为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应加强有关音乐教育政策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原文,还要研究内在的精神、背景及纵横关系。高校音乐教育有必要思考并制定指向卓越音乐教师成长的核心素养与必备能力,从而统领教学全过程,并作为质量评定学生的尺度。

3dce03a369e840a4927957ce3025e907.jpg

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院长郭彪教授以《基于文献的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分析:实证路径选择》为题,呼吁广大音乐教育同仁将目光聚焦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目前社会科学和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范式和方法。音乐教育是教育研究和音乐研究的交叉领域,其所运用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值得深入探究。他通过对国内外核心期刊载文研究发现,在音乐教育研究领域中,外文文献以实证研究为主,且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数量相当;中文文献以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占比较少,且分布不均衡。郭彪教授继而对近十年来关于以“音乐教师教育”为研究内容的中文核心期刊载文研究方法运用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归纳分析,发现思辨研究在这些文献中是主要研究方法,而实证研究数量和比例都远少于思辨研究,且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其中,量化研究是当前实证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未受到重视。

对此,郭彪教授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实证路径:一是开展质性研究,实现音乐教育研究的微观洞察和主体关切;二是开展量化研究,加强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客观与精确程度;三是开展混合研究,多种方法优势互补,以应对音乐教育研究的复杂问题。

专家们的发言为解决当下音乐教育现实问题提供了极具建设性的学术视角,也为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和体系建设探讨了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