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实习实践
实习实践
音乐教育系举办学院2012艺术实践周讲座:《音乐课程教学的信息化视野和建构主义思维:兼谈开放课程浪潮下音乐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新趋向及途径探索》
发布时间:2012-11-01

%e9%9f%b3%e4%b9%90%e6%95%99%e8%82%b2%e7%b3%bb%e4%b8%be%e5%8a%9e%e5%ad%a6%e9%99%a22012%e8%89%ba%e6%9c%af%e5%ae%9e%e8%b7%b5%e5%91%a8%e8%ae%b2%e5%ba%a7%ef%bc%9a%e3%80%8a%e9%9f%b3%e4%b9%90%e8%af%be

在度过了美丽的黄金周后,我们迎来了中国音乐学院一年一度的艺术实践周。为了开阔我们的视野、构建创新型思维,学院于2012年十月十一日下午2:00举办了讲座——《音乐课程教学的信息化视野和建构主义思维》,主讲人是音乐教育及音乐心理学理论专业青年教师,我院首届博士毕业生任恺老师。

任恺老师在讲座前首先公布了公共邮箱,里面包含了与本次讲座相关的全部资料,供大家下载,这种方式本身恰好与此次讲座课题中提到的“信息化视野”不谋而合。任老师首先提出了三个基本的问题:我们来音乐学院学什么?我们来音乐学院怎么学?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任老师认为人类进入21世纪,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引发了教育内容、方式的更新,推动着教育资源的流动和重新分配。他从新世纪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谈起,指出当前教育存在的两个核心矛盾,并从全球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最新的教育文件出发,认为课程教学的信息化视野和建构主义思维是转”危”为”机”的关键。

任老师向大家系统介绍了开放课程、网易公开课、我国教育部打造视频课程等实例出发,指出了当下中国教育存在的两大矛盾:一是教学内容的陈旧与不断涌现的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二是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和近乎无限的层出不穷的新知识之间的矛盾。

随后,任老师深度解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敏锐地发现并指出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决定性因素,提出了以点带面的音乐课程教育的信息化视野,认为,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一切信息平台,找寻对课程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整合到课程中。同时,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搜索技术,自主地组织学习材料和展开预、复习,并建立起课后的信息化沟通平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术文献类平台、精品课程资源类平台、文档分享类平台、知识百科类平台、提问解惑类平台等五大平台,作为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支持。在此过程中任老师还结合国内外教学实例,告诉了我们很多与平时不一样的学习方法,以泛学科和通识教育的理念,全面梳理了开放课程中与音乐专业密切相关的几十门课程,鼓励大家在平时学习开放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补充,这种新思想和新理念深深的吸引了在座的同学们。

任老师指出,这些信息化平台涵盖了教学全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提升教师教学内容的更新,促进教学视野的拓展,使教师的教学站在高起点上,有利于个体教学经验和教学典范向群体经验和群体教学质量提升的转换。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方式有助于通识教育理想的实现,有利于开展基于平台展开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对课堂所学内容展开预习和拓展式的复习,完善知识结构,博采众长。

然后,任老师结合实例,探讨了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实现。课程教学中的建构主义思维建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作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建构主义所强调的认知结构可以有效地化解数量庞大的知识细节,帮助学生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起知识,大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主性。任老师指出,学科结构、先行组织者、支架理论、最近发展区等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应当体现在课程的准备、实施、接受反馈的全过程中。具体到课件的制作中,每一个课件必须是经过教师的反复推敲和加工,呈现出先行组织者,即引导性的知识框架,而不是长篇累牍的文字,否则,课件仅仅是书本具体描述的电子化而已,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同时,要利用一切可能为较难理解的知识“搭好支架”,帮助学生从较为熟悉的知识入手,过渡到较难的知识概念中去,善于找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最近发展区。信息化视野恰好是教师提供先行组织者,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最有效的思路和工具,信息化视野和建构主义思维作用下的合力将改变教与学的低效状态,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下的学习境遇。

课程教学的信息化视野与建构主义思维是解决当下“教学内容的陈旧与不断涌现的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与近乎无限的知识之间的矛盾”的有效理念和途径,在这种视野和思维下,我们课程应当体现出四对关系基础性和前沿性、趣味性和学术性、灵活性和模块性、系统性和简约性,平衡以上四对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既满足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均衡性和一致性,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样的学习可以从被动的漫无目的的全盘接受,转而有效地转入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完成学习从广度向深度的拓展。

同时,绝大多数的教材由于需要满足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因此,在不同程度上都不能直接用作学习的材料,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巧妙的增减:“增”即增加丰富的多样的引导性材料和趣味性材料,完成知识从生硬向生动的转变;“减”即减少描述性知识和一般性知识,留下学科的精华,待学生建构起知识框架后,再行拓展和具体化。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任老师提出了“开放课程”浪潮下音乐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新趋向及途径探索,认为开放课程浪潮下的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化共享为音乐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开放课程浪潮下的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化共享可以激发音乐教师形成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动机,通过比较找寻差距,通过有效的模仿站在高起点,通过反思促进发展。同时,“开放课程”浪潮下音乐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如下途径:第一,收集资源,拓宽视野,紧跟世界教育发展的前沿,具备教学内容最优化的甄选能力;第二,博采众长,开展模块化的教育,提升教育内容的优化与统合能力;第三,重视反思,促进教学能力的内化与可持续发展。

任老师给了在座的同学们一些建议,从直觉、兴趣、好奇心、理想主义、执行力、坚持等角度,与同学们分享了应当在大学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哪些品质,并向大家推荐了另外的一个讲座——2010年老罗全国巡演完结篇: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

对于刚步入大学的我们,任恺老师的讲座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学习不一定要死抠书本,那样只会使自己疲惫。拓宽学习的平台,利用现代化技术,丰富课余资源,我们的学习之路将会更美好。

音乐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