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动态
院系动态
润物有声,“晋”享其乐|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山西太原
发布时间:2023-07-1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说到,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年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国音乐学院暑期实践团的成员们怀着青春的梦想,回馈社会的志向,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当地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解,探索志愿者乡村支教的有效模式。

2023年7月8日,由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宋思颖老师指导,教育学院2021级本科全国班刘心怡组织策划,14名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同学组成的“润物有声,‘晋’享其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凌井店乡凌井店小学校,以音乐支教服务为主,深入基层,走进乡村,开展了为期5天的支教活动。

一.立足村镇需求,开展前期研讨

在前期筹备阶段,项目负责人刘心怡通过与当地校长吴福全沟通了解到,该校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近二十年来都未能吸纳音乐教师,导致学校无法开设音乐课程。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学校逐渐配备了钢琴、电子琴、架子鼓等乐器。然而音乐教师的缺失,使学校的孩子们仍然没有接触、了解音乐的机会。针对这一现状,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正式出发前,结合自身专业和特长,查找课程相关的资料、选定教学曲目、制作教学课件、说课试讲;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与学生们的基本学情,多次开展备课研讨会。最终,实践团成员们确定了乐感训练、基础乐理、音乐赏析、合唱基础与排练,以及声乐、钢琴、口风琴选修课等十余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音乐课程,尽可能的让孩子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音乐文化,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二.初入乡村校园,探寻教育真谛

7月9日清晨,历经四十分钟的山路车程,实践团到达凌井店乡中心小学。成员们在熟悉了基本的校园环境后,师生齐聚一堂,开始了本次支教活动的第一个环节——破冰。初次见面,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共同分享了对此次支教活动的期待与憧憬。接下来,成员们用“击鼓传花”、“萝卜蹲”与“爱的抱抱”等三个游戏,快速拉近了自己与孩子们的距离,师生们在游戏的快乐氛围中互相了解,不知不觉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破冰游戏结束后,孩子们正式开始了第一节课——乐感训练。实践团成员周子扬利用奥尔夫教学法,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动作,列如抬腿、转圈、握手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与律动,体会音乐的韵律。

第二节柯达伊启蒙课由实践团成员郭思麒、彭奕丹主持教学。考虑到孩子们音乐零基础的情况,老师们生动地将乐谱中的小节比喻为火车车厢,将时值不同的音符比喻成形色各异的乘客,让孩子们迅速的理解了小节与音符的含义。同时,通过将音高比喻为七层音乐大楼里的住客,让孩子们迅速了解了音高关系,建立起了对音高的概念。在与老师的积极互动中,孩子们学习了do、mi、sol三种柯尔文手势,这也为孩子们之后几天的音乐学习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午休过后,实践团成员钟深昕与刘睿格为学生们带来了第一节音乐常规课。两位老师充分考虑了课程衔接性,首先对上午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加以拓展,之后重点学习了少儿歌曲《郊游》,将所学的乐理基础知识运用到了音乐作品学习当中,加深了孩子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合唱基础课是教学首日的最后一门课程。在这节课上,老师先向孩子们简单介绍了合唱的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对合唱这一艺术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实践团全体成员为孩子们表演合唱《越人歌》,使学生们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了合唱的魅力。

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师生们都沉浸在音乐课堂活跃的氛围中。在课间时分,好学的孩子们主动向老师提问,希望了解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对学习的热情溢于言表。

由于经验的不足,实践团成员在首日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孩子们无法适应教学进度;课间的小打小闹需要老师们“包公断案”进行处理等。在学生放学后,实践团成员对第一天的教学情况开展课程复盘会议,全体成员分享了教学感受,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商讨、总结。最后,大家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调整了教学方向,为后续课程的开展确定了“发力点”。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实践团成员立志做高山峡谷中的“灯盏”,以最饱满的热情,最精彩的课堂,最真诚的呵护,开阔孩子们的视野,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点燃他们的希望与梦想,致力于为乡村地区的孩子们带去光明与未来!


来源:教育学院

图文编辑:范婧涵(2021级教育学院本科、2021级教育学院全国班班长)

文稿指导教师:宋思颖(教育学院艺术指导教师)

图文校对:范婧涵(2021级教育学院本科、2021级教育学院全国班班长)

排版:冷小雪(教育学院学生会实践部负责人、教育学院2021级本科入党积极分子)

审核:雷东霞(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