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教师
傅利民

傅利民,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60年12月出生于江西丰城。1986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音乐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长期以来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创作与教学。所承担的课程有:《传统音乐形态分析与研究》、《乐种学》、《民族器乐概论》、《民族管弦乐法》、《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论文写作》、《音乐教育学》、《民乐重奏》等,为国家培养过多名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及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研究生和本科生。

先后出版专著《民族器乐配器教程》、《斋醮科仪天师神韵》、《音乐论文写作基础》、《民族器乐理论教学法》、《苏区音乐文化研究》、《音乐论文写作精讲》、《音乐美育》9部。

近年来主持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民族器乐配器研究》、《孟戏音乐研究》、《民族器乐理论教学法》、《北京市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传统音乐的旋法与美学特征研究》、《江西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十项。

在音乐类国家级核心刊物《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黄钟》、《中国音乐》、《人民音乐》、《音乐与表演》、《交响》、《音乐探索》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代表论文:《赣中花钗锣鼓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论江南丝竹的声部润饰与织体》(《音乐艺术》 1994年第3期)、《民族器乐理论知识的建构与学习》(《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孟戏的声腔及其行腔研究》(与戴和冰合著)(《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孟戏曲牌的核腔类型及相关思考》(与戴和冰合著)(《黄钟》2011年第4期)、《中国音乐学科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民音乐》2000年第1期)、《传统民族乐曲中的旋律发展手法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从赣南的地域环境看客家山歌的特色》(《音乐探索》2000年第4期)、《道教音乐美学思想和审美品格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 第2期)、《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之渊源与流变》(《中国音乐》2004 第3期)、《赣东北吹打乐社—“串堂班”研究》(《中国音乐》2004第2期)、《弦索乐配器研究》(《音乐艺术》2005第3期)、《道教科仪音乐的宗教功能》(《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赣中南窑头打八仙音乐考察与研究》(《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 《论海盐腔“高”、“低”兼容的声腔属性》(与戴和冰合著)(《音乐研究》2011年第4期)、《民族器乐理论知识的建构与学习》(《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等。

在中央、省市级电台、电视台和《音乐创作》、《歌曲》等音乐杂志发表器乐及声乐作品多首,出版了《傅利民音乐作品集》等。有关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

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外(荷兰、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国内包括台北、香港等地区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全国有关兄弟院校进行讲学等,还被邀担任各级音乐大赛评委。被多所高等音乐院校聘任为客座教授。